行业的变革之下,联合办公行业迎来了“加速跑”。今年以来,受到大环境影响,国内写字楼市场的租金、空置率持续下滑,直接导致联合办公行业陷入低迷的市场环境。对于联合办公行业来说,如何掘金存量市场、弥补高速扩张而花费的高昂成本,成为行业当下亟须思考的问题。
在此之下,“轻资产管理运营”引发行业热议,成为了玩家们新的关键词。现状与转型:环境变迁 资产向轻自双创政策之后,各行各业中小微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。公开资料显示,2019年全国新增市场主体数达2179万户,创历史新高,2016年至2019年市场主体数量年均增长10.3%。伴随着全国范围内的创业热潮的兴起,对于办公场所的需求也呈现爆发性增长。从面积来看,联合办公运营面积2019年超过3000万㎡,约占写字楼租赁面积的7.33%;2019年联合办公市场规模也实现了超一倍的增长,规模达到1267.2亿元。但仅仅依靠政策红利与投资者青睐,联合办公行业的企业无法长久生存下去。而疫情的突袭,再次加深了众多企业经营环境的“恶化”。
自2017年到2019年前9个月,行业头部企业优客工场净亏损分别是3.73亿,4.45亿、5.73亿元,至今刚实现盈利。另一头部玩家纳什空间同样不堪,据中国经营报此前报道,纳什空间在北京的部分门店中,空置率明显上升,有的门店单层空置率将近50%,此外不少门店均已降价求租。对此,众多联办企业纷纷转型,向“轻资产运营管理模式”靠拢。
以优客工场为例,4月,优客工场在成立五周年发布会上宣布了“轻资产、重赋能”的战略转型:2020年优客工场要完成100个轻资产项目的签约目标,轻重比需达到1:1。
据了解,就联合办公行业而言,目前相对比较重的模式是“自购物业”,此模式以产业园区为主,已是重资产运营模式。在行业发展初期,往往采用此模式,跑马圈地式的发展下,“面积”一词几乎是是规模的衡量单位,但由于市场发展期间竞争激烈,部分企业通过比较激进的定价策略捕获客源,支付高昂的房屋租金成本和营销成本抢占优质地段,面临收益和成本的双重压力。
即使联合办公品牌们尝试了众多增值服务来增加营收,如商务服务、企业服务等,但多数空间仍然处于亏损状态。大多数的联合办公品牌利用资本烧钱。
对比来看,相对轻的模式就是只输出运营管理,由合作方提供物业及装修的的全轻模式。“轻资产模式”无疑可以将成本降到最低,减少经营者与业主的压力。
以物业管理为例,任何一个物业,都会有一个合理的市场租赁价格,业主愿意把物业交付给运营者管理,其实是为了获得超出原本市场常规的租金回报。且这就要求运营商需要有超水平的运营能力,能够带来超过常规租金的增值的回报,且这个模式需要有大规模成功的案例。
综合来看,相较于重资产模式,轻资产管理虽然有着不小优势,但在技术等方面还有许多挑战。如何寻找到最健康的发展模式,想必会成为行业的共同关键词。
每个行业都不乏有黑马,联合办公行业同样如此。据前瞻研究院5月发布的《2020年中国联合办公最具投资价值企业榜》显示,创富港、纳什空间、优客工场位列前三。当中,创富港在持续经营能力、创新能力、成长潜力方面遥遥领先行业。
公开资料显示,创富港成立于2008年,入驻企业20万+家,近8万个工位数。截至2020年7月,创富港共覆盖国内十大城市,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、宁波、成都、长沙、佛山、香港设立近200个空间,运营空间面积近30万平方米。
2019年,创富港实现了1亿元+的净现金流和1000多万以上的净利润,在行业整体亏损与现金流短缺的发展态势下,实现了逆转。同年,创富港研发投入610.41万元,较上年同比增加189.15%,累计取得软著53项,国内外专利8项,领先于行业其他玩家。在此之下,笔者也向创富港抛出了上述“轻资产运营模式”的相关问题。
创富港创始人薛春认为,这其实是个伪命题。他认为轻资产转型更像是将亏损转嫁给重资产这一方,使得整个行业的链条变得割裂,不利于形成健康的闭环。只有在整条产业链实现盈利的情况下,轻资产转型才是成立的。目前的轻资产运营,只是增加了一个盈利模式,一种补充方案。
创富港联合创始人陈秀春认为,对于轻、重模式的选择,这并不是绝对的,方面要看哪种模式是收益、价值最大化的,另外一方面也受限于企业自身的资金能力和运营能力。据陈秀春介绍,目前创富港采用择半轻资产的运营模式,即在两者之间进行中和,采用“租赁物业+自行装修+自行运营”的模式。这种模式是创富港目前能够实现“价值最大化”的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