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去年1月卢俊先生的《我还是搬离了联合办公》到之后2月饭叔的《我走进了你离开的联合办公》,对于两篇文章的观点,两个对立面,更难判断孰对孰错。不过对于两者对于联合办公的陈词,不禁让我们思考,我们期待的联合办公应该是什么。
拆开来看
卢俊先生一文中,大致是对联合办公所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所不满。这也无可厚非,本来是打着“气氛”、“社交”、“思维碰撞”的口号进行宣传,可是却与租客所体验到的有极大的反差,况且没有“一切以实物为准”之类的告示,更让人难以接受。团队更替,或升级或倒闭原因未知,所谓气氛不过是恐慌。设备新颖,而跑步机睡眠仓仅仅是“花瓶”。廉价租金吸引租客,也不过是一种杀熟手段等等,将联合办公弊端暴露无遗。
对于这些弊端,在饭叔一文中则做出了诙谐的回应:“卢俊先生,你去了假的联合办公。”因为在优质地段,联合办公空间提供的是适合两个人以上的传统办公无法填补的市场,在这个基础上,拉长物业的租期至5甚至10年,就能实现长期盈利。并且还能不计或降低物业成本,比如自有物业、或国有及低廉物业(老建筑改造);降低装修和运营成本,比如批量和统一使用物料供应商(装修和家具等);扩大整体面积,提高私密空间的数量,将每平米的开销和投入降低,提高整租率。
所以你看到的一些联合办公,公共空间越来越小,地段越来越偏,房间越来越阴暗奇怪,但是整体面积越来越大;越来越多的陌生人你不认识,除了每月支付租金以外你和空间再没有更多交流;你也别怪他们“杀熟”,传统物业都会有免租期,在联合办公行业里变成的早期的折扣,或者将中介费(15%或一个月的租金)折算成优惠吸引客户入驻只是行业常规。一旦一个空间人气够了,完成了租赁目标,运营的投入将大打折扣,服务质量也将切换为“维持”而不是“尽可能的更好”。
原因之二,涉及到一个关于联合办公需求金字塔的理论,同时,你确定你对金字塔四层以上有需求?
答案是有的,当然,这是联合办公里入驻的企业长远发展不可避免的需求。从金字塔四层以上开始我们定义为“办公社区 Workplace Community”需求。欧美的社区现象非常普遍,这个现象简单的特征就是“有一个特定群体归属感,成员都有贡献并且分别承担群体成长责任的感觉”。从高校开始一直到工作,因为总体人口数量的原因,欧美的办公群体更需要公共责任的分担,以及公共价值的认可,所以人们需要更多的支持,也同时有更多时间支持同等价值观的他人。在你所知道的范围内,你或者社区他人对社区的贡献是什么?简单提出意见不算,还得有实际行动:介绍A加入B的团队、给C做了一次经验分享帮C实现个人成长、参与举办一次社区活动并且带来口碑和影响力等等。诸如此类的,如果各位没做过,那么也就可以说,“你去了假的联合办公”。
对于卢俊先生所提到的“恐慌”,在我们所听和看到的欧美联合办公空间里,社区现象是由一部分KOL营造的,并不是全部。看起来创业团队的CEO非常适合,但当中国的CEO们几乎都在努力拜见需要拜见的人、对自己的业务三缄其口、没有时间参与社区活动的时候,社区靠谁来驱动?你最后一次跟其他公司CEO面对面交流10分钟以上是什么时候?据说有N个明星创业团队的空间里社区现象如何呈现?社区其他会员又如何从中获益?而创业公司的团队中,只要还是在联合办公这样环境里工作的,80%都是“不需要”办公社区的人群。
综合二者
就目前重庆办公室出租市场而言,暂时还没涉及到联合办公金字塔四层以上的需求,但是除传统的地段、租金、配套因素考虑之外,社交活动与共性成长等长远发展因素同样在租客考虑的范围之内。目前重庆的联合办公空间,对租客的用户体验已经逐渐向四层及以上提高。如果您需要联合办公空间,快办公能为您提供重庆真实有效,合理适宜的项目。